以人為本 教育學生肯定自我 創設三層支援 完善教學需要

文: 教育傳媒

教育資訊 教育傳媒 教育專業 教育專業26期 優秀教師 合一堂學校 許嘉茵老師 特殊教育

如何讓學生在小學的啟蒙階段得到適性發展,這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教育工作,尤其面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更需面面俱到,既要關懷學生的身心發展,亦需與家長保持緊密溝通。合一堂學校的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許嘉茵老師具備超過十年的社工及學生輔導經驗,一直致力學習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專業知識,在校內亦提倡「以人為本」與「全人發展」的共融政策理念,針對融合教育創設三層支援計劃,於教學設置、社交小組和個人化支援上,全方位為孩子營造愉快和諧,富有關懷的學習環境。

第一層:安排師資培訓 完善教學環境設置

許主任特意針對學習環境設置及課堂傳授作調適,令學生能在適切的學習目標和進程中學習,以充份掌握學習方向。許主任指出,比起傳統單一教學,由老師制訂多元教學策略,再交由學生主導課堂更能提高教學成效。於是在課堂設計上,她會與校內老師進行課堂研究,增加教學互動元素,如加入「小組討論」、「遊戲」和「角色扮演」等多元活動,推動孩子進行體驗學習。同時,在其三層的支援中,她亦會帶領老師訂立教學目標和課堂策略,如製作分層工作紙與提供個別學習支援及商討小組教學活動等,幫助老師進一步掌握不同孩子的學習進度和障礙,從而進行個別針對式教學。過去她曾和校內老師一同設計「全人參與圖卡」,增加課堂自我行為管理,鼓勵多言和活躍的學生遵守課堂規則,專注學習,頗見成效。為全面照顧成績稍遜的學生,她亦在校內增加中、英、數輔導教學班,確保學生能掌握不同學科的學習技巧。

「除了基本的學習方式外,老師還可以透過日常例子,運用實物及生活化題材主導課堂,令學生通過五感體驗,加深對學習內容的記憶。如在課室四周張貼關鍵字詞,幫助學生進行字詞理解,又可因應幼小學生設計視、聽、觸感的教學活動,運用多感官學習模式,用不同的顏色筆突顯字詞的重要部分,讓學生運用不同感官來感知事物。」許主任在過去已帶領校內學生支援組與課程組合力開設教學資源庫,收集大班與輔導教學班的教學教材,供老師借用,減輕教學的課務,以及共享校內教學資源。

第二層:廣辦社交小組 推動融合教育

為引入創新教學理念及支援活動,許主任積極修讀不同相關課程,在校內成立小組,鼓勵同學參與活動,藉以增加社交訓練。過往她曾在校內舉行網陣活動、圓圈繪畫(Circle Painting)及 LEGO DUPLO Play活動。當中又針對性地成立不同活動組別:如「提升中英文學習技巧」親子小組;支援有精神病患及情緒困擾學生的「畫出彩虹藝術輔導」小組;提升學生專注力、社交溝通能力及身體動作協調能力的「樂Goal」及「童樂專家」小組,並且帶領學生跳出校園進行歷奇挑戰的「TOP TEEN」小組等。

透過各類活動在校內推動融合教育,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從而建立真摯的朋輩關係,同時主動邀請家長到校園參與其中,近距離了解校方的支援工作,並將所用策略轉移至家中持續推行,貫徹「Train the Trainer」的輔導理念。除小組活動外,學校亦定期舉辦共融講座及班級經營活動,營造同儕間互相關愛、鼓勵和支持的氣氛,培養孩子從小學會尊重個體差別,欣賞他人,以正向、積極和勇於面對逆境的態度面對未來挑戰。

第三層:設專責教學助理 增強家校溝通

許主任指出:「第三層支援是為有持續及嚴重學習或適應困難的學生,提供個別化的加強支援。」在雙層支援下,第三層支援為深化方案,校內會安排專責的教學助理,全面跟進同學的學習和社交情況,再與家長、班主任和科主任進行溝通,為學生訂立學習目標,展開每週最少一節的針對性訓練,並設計「行為提示卡」、「社交故事」和「個人行為記錄表」,幫助學生建立合宜的行為,老師從旁加以鼓勵,強化其溝通和表達情緒的能力,以適應社群生活。

完善的支援工作應該環環相扣,而非單一針對學生,因此除了課程改善,對校內教師專業作出支援外,亦應樂於邀請家長走入校園,共享資源和教育心得,透過強化家校溝通,讓家長與校方達成一致的教育理念,結伴以正向態度陪伴孩子成長。

「我一直深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並不是沒有能力,而僅是能力不同,只要校園生活能從不同環節中為他們提供學習機會,必定能發掘他們的個人潛能,幫助孩子肯定自我,建立正面積極的人生觀。」許嘉茵主任微笑道。

許嘉茵主任運用實物及生活化題材主導課堂,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記憶。因應幼小學生設計視、聽、觸感的教學活動。推薦同學參與「晞望獎學金」,鼓勵特殊教育需要學生以積極態度學習。在校園生活的不同環節為他們提供學習機會。